这杯卡布奇诺,还能撑多久?
星巴克的中国业务,正在寻找买家。
高瓴资本、方源资本都在参与求购。星巴克中国业务,从引入战略合作,已经开始准备卖身。
高高在上的星巴克,短短几年内,已经跌落神坛。
几年前,中国还是星巴克全球最亮眼的增长引擎。中产崛起,城市化提速,还有一大批爱西方品牌的年轻人,星巴克觉得,自己在中国——有的是机会!
他们甚至放话说:“我的有生之年,在中国开店都不会嫌多。”
于是,从2017年到2020年,星巴克在中国开了3200家新店。
可惜,2020年口罩来了,一脚急刹车,销售暴跌。第二年,好不容易迎来一波反弹,但接下来——销量就不动了。
展开剩余78%从2021到2024年,星巴克中国的收入掉了7亿美元,门店却又多开了2200家……这生意,听起来不对劲。
在中国,星巴克曾经几乎是“无敌”的存在。没本土对手,只有英国Costa、日本UCC这些“舶来品”陪着玩。
直到2017年,瑞幸咖啡来了。
2018年底,瑞幸估值飙到20亿美元,门店数已经干到星巴克的一半!
虽然2020年它爆出财务造假,退了市、关了店,差点翻车,但人家两年后就满血复活。
从2022到2024年,瑞幸门店数量直接翻了一倍!现在——比星巴克多出了6000家!
更吓人的是,瑞幸的店不走“高大上”,走的是“多快省”:小门店,铺大学、写字楼、医院,一杯咖啡,拿了就走,全靠App下单。
星巴克那种“堂食+氛围”的体验,在这波潮水里开始显得——有点慢了。
星巴克过去靠什么打天下?“高端”!
但疫情后,中国消费者钱包紧了。尤其是主力用户:20岁到35岁,压力山大,咖啡消费开始缩水。
瑞幸的策略是“卷到底”:拿铁卖得和星巴克差不多,但永远有优惠。满减、买一送一、9.9秒杀搞不停。
星巴克也不得不放下身段,开始打折。
结果是——人虽然还来,但每人消费的钱少了。收入,自然上不去。
更可怕的是,新对手不断冒出来,比如Cotti Coffee、Manner,价格只有星巴克的一半!
大家都在拼流量、拼价格、拼下沉,星巴克这一套老打法,确实有点跟不上了。
除了价格竞争,还有一个没人能忽视的变量:情绪。
中美关系紧张,民族主义情绪上来。一些年轻人开始觉得,“喝国产咖啡才带劲儿”。
不是说不喜欢星巴克,而是——你带女朋友出去约会,干嘛非得去美式咖啡馆?不如来一杯有“家国情怀”的爱国拿铁?
“品牌民族主义”来了,星巴克有些吃不消。
星巴克还有戏吗?当然有!
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,目前每天喝咖啡的人——只有18%。这块蛋糕,远没吃完。
而且,星巴克在口味、品牌认知上,仍然遥遥领先。
关键是——怎么打下一仗?
星巴克要学会两件事:
第一,更本地化:比如推出中国特色饮品,学瑞幸搞新口味、搞联名,贴近中国年轻人;
第二,轻资产扩张:现在中国所有门店都是直营,但未来很可能引入特许经营——就像瑞幸那样,既快又省。
瑞幸现在有超过7000家加盟门店,快速下沉、灵活扩张。而星巴克还在全靠自己“砸钱开店”。
所以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“星巴克还要不要扩张”,而是——谁来扩张?
是总部继续扛着压力硬上,还是找人一起干、一起分钱?
现在来看,星巴克已经做出了选择:卖身给中国财团,本地化精细运营,才是出路。
这几乎是美国餐饮品牌的统一出路,不管是麦当劳,还是肯德基,中国区的业务,只有中国财团能搞定。
发布于:河南省凯丰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